如何把古代经方用于现代预防?

经方治疗癫狂-中医特效经方治疗癫痫

瘟疫在古代早有提出

古代对于瘟疫的病因病源的探究,首次统一提出是有瘟疫先锋之称的明代著名医家吴又可,他在《温疫论》中首次提出温疫之为病, 非风、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把瘟疫的引发定为异气所感染。异气, 又称为杂气,有异于通常所说的外感六*之邪。

这种杂气有着“其来无时, 其着无方”的特点,这与现下人们对于新型肺炎的认识也是从不明原因开始到看到病体的特点相同。吴氏认为疫邪侵袭人体的途径是自口鼻而入,即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两种途径; 疫病的传播方式有天受、有传染,即吸收了空气中的疠气而发病为天受,直接与疫病患者接触而发病为传染。

古代瘟疫防治几大措施

很多人认为中医对于疫情的控制与治疗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此次疫情的开始,中医治疗并没有得到重视。其实,中医在几千年制伏瘟疫的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经验。

历史上古人经历的瘟疫(如天花 、霍乱, 鼠 疫),据不完全统计, 仅明清两代约500年间就有367次大的流行,这些惨痛的经历已让古人积累了不少的预防经验。如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中对瘟疫皆有记载。

隔离 清代陈耕道在《疫痧草》中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盍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清·熊立品《治疫全书》亦告诫“温疫盛行 , 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人衣服”。可见,古代人便有隔离防传染的意识。

消毒 古代人对于瘟疫的流行,也注重环境的消毒以及个人卫生消毒。《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谓凡疫气流传, 可于房内用苍术 、艾叶、白芷、硫磺等中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药烟熏蒸消毒,在现代有些中医院仍有沿用。还有高温消毒,古人也知道用蒸煮法消毒,如在对病人接触过的衣被等, 李时珍提出应放于蒸笼中蒸或开水煮沸进行消毒, 则“一家不染” 。

服药法 古代就有很多的辟瘟防疫方,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载“小金丹方”,《和剂局方》所载“仙术汤”, 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医方简义》中的 “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 “可不染瘟疫也。”《圣济总录》的“调中丸”,由大 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 下,微利为度”,“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

各种药物外用法 如明代用雄黄涂抹防疫的同时,也被用于塞鼻以防疫;《医方考》辟瘟法中用雄黄豆少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药物悬挂佩戴法,常用药物是物主要有桑根、女青、马蹄屑和降香,复方主要包括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虎头杀鬼方、除秽靖瘟丹等。

中医药当仍是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此次疫情来势凶猛,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临床医务工作者都在寻找着各种治疗方法。在发病初期,中医药并没有很好地运用临床,随着疾病的发展凶猛态势,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医药对于防疫治疫的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具体的文件要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需要配合中医药治疗,而且国家中医药局也研究提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并在不断完善中。

近期取得效果显著的有广州医院研发的“肺炎一号方”已正式获批,并广泛用于临床;还有其他的中医院也陆续有了自拟的防治疫情中药方。这些药方都有个特点,大多以清热燥湿、泻火养阴、顾护脾肺等为主。曾有研究者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瘟疫方剂,进行分析。

方中高频药物为生姜、柴胡、葛根、白芷、细辛、桔梗、苏叶、雄黄、甘草等,多属解表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辛、苦、甘,归经多属脾经、胃经、肺经、心经。

经方外用治疗儿童常见病经验举隅

经方外用治疗儿童常见病经验举隅

南丽娟 李莲嘉

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精通幼科, 擅长外治, 认为“小儿脏腑未充, 则药物不能多受”, 因此“不可妄用汤剂”。 小儿皮肤薄嫩, 药物易于通过皮肤吸收, 同时,小儿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 临床只要辨证施治得当, 量少亦可起到桴鼓之效。

清代医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 中 提出“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亦即内 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外治和内治不论在理论还是药物方面都是相通的, 只是治疗方法不同而已。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常常可以屡建奇功。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临床上依从性差, 也因此容易影响最后的疗效。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 种类众多, 使用方便, 安全有效, 同时解决了儿童服药困难这一难题。

1 苍耳子散熏洗治疗儿童鼻炎、鼻窦炎

鼻炎、鼻窦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 以鼻塞流涕为主症, 严重者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患儿缠绵难愈, 发作时痛苦不堪, 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面部的发育 [1] 。 南宋严用和的《济生方》中所载的苍耳子散, 疏散风邪, 通利鼻窍,主治鼻炎、鼻窦炎。 临床上以苍耳子散加水煎煮, 取其热气熏鼻腔, 每日 2 3 次, 疗效显著。 清代医家汪昂提出: “凡头面之疾, 皆由清阳不升、 浊阴逆上所致”。

故本病的治疗重在升清降浊、透邪通窍。 方中苍耳子、辛夷、白芷均为祛邪通窍、 治疗鼻塞的要药, 其中苍耳子辛散温通, 温和疏达, 善通鼻窍; 辛夷辛温解肌, 芳香利窍; 白芷祛风除湿, 通窍止痛, 治头面诸疾; 薄荷性味辛凉宣散鼻窍, 与辛夷、白芷、苍耳子联用, 一方面加强了通鼻窍的力 量, 另 一方面可防止其余三味药温燥太过。

有黄脓涕、咽红、喉核肿大者, 加菊花、金银花、 赤芍; 反复鼻炎发作, 纳少畏寒者, 加炙黄芪、 炒白术、 防风、党参等以补肺健脾; 头晕头痛者, 加川芎、 细辛、 蔓荆子、葛根; 喷嚏连连、流清涕、怕冷者, 加荆芥、防风、炙麻黄。

2 银翘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 发病率高、病势急、热度高。 小儿体属纯阳, 感邪之后易从热化火, 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 外感即感冒, 又称伤风。 因小儿腠理疏松, 肺卫不固, 外邪犯表, 遂成感冒。 沈金鳌《幼科释谜》中云: “感者触也, 冒者罩乎, 触者必犯, 犯则内趋, 罩则必蒙, 蒙则里瘀, 当其感冒, 浅在肌肤。 表之则散, 发之则祛, 病斯痊矣”。 又《黄帝内经》有云: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 汗”。 感冒 乃感受外邪所致, 病在腠理, 治疗上当疏散表邪, 解肌发表。

药浴疗法有着悠久的 历史 ,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 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认为药浴能“疏导腠理, 通调水道, 使无凝滞”。 药浴疗法以温水承载辛行发散的中药药液, 通过温水对皮肤的物理刺激, 使得皮肤充血, 促进血液循环及药物吸收, 起到经络调和、 气血调畅、 汗出 热解之作用 [2] 。小儿腠理疏薄, 药力易通过皮肤吸收, 而小儿脏气清灵, 易趋康复, 治疗上随拨随应, 外治之法, 辨证得当,亦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临床对于外感发热高热难退的患儿, 取银翘散煎煮为汤药, 药渣以纱布包裹, 放入浴盆, 药汤倒入浴盆, 取适量水兑入, 水温 40 左右, 浸泡 20 min。 浸泡之前建议患儿饮用适量温水或稀粥, 以助药力。

恶寒重、流清涕者加荆芥、防风、桂枝、羌活、独活;口渴咽痛、发热重者加金银花、 连翘、 栀子、 大青叶; 咽痛、头身疼痛者加川芎、 黄芩、 石膏; 易惊、 夜寐不安者加钩藤、石决明、蝉蜕。

3 脐疗

脐疗法 历史 悠久,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关于脐疗的文字记载。 《理瀹骈文》 谓: “中焦之病, 以药切粗末, 炒香, 布包, 敷脐上为第一捷法”。 脐中即为神阙, 为经络之总枢, 经气之汇海, 脐可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诸经和五脏六腑。 现代医学认为脐为腹壁最后关闭和最薄处, 最有利于药物渗透和吸收。脐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 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的部位, 将药物外敷于脐部, 使药力经神阙迅速渗透到各个组织器官, 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 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病的目 的 [3] 。

3. 1 藿香正气散外用治疗风寒泄泻

泄泻是指粪便频次增多、粪质稀软, 甚至排出水样便的病证。 小儿体属纯阳, 生长迅速, 代谢旺盛, 表现为怕热贪凉, 在饮食上喜食生冷, 生活上贪凉, 故在表则易受风寒侵袭, 卫阳被遏, 在里则中阳受损, 临床上常见寒泻。 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认为“阴为体, 阳为用, 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 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4] 。

因此, 治疗小儿风寒泄泻当以扶阳解表为要, 而藿香正气散外可解表, 内可化湿, 中调脾胃, 是治疗风寒泄泻的良方, 临床上常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敷脐治疗小儿风寒泄泻。 藿香正气散 历史 悠久, 临床应用广泛, 本方最早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伤寒头痛, 憎寒壮热, 上喘咳嗽, 五劳七伤, 八般风痰, 五般膈气, 心腹冷痛, 反胃呕恶, 气泻霍乱, 脏腑虚鸣”。 临床上取藿香正气散之方义, 方选藿香、 紫苏、 白 芷、 茯苓、 苍术、 陈皮、姜半夏、防风等药, 将其打为细末或选用颗粒剂型,混合后以纱布包好, 睡前外敷于肚脐, 次日 起床后取下。 方中藿香辛温, 解表化湿, 辟秽化浊; 紫苏、白芷解表散寒; 茯苓、苍术健脾益气; 陈皮、 姜半夏理气和胃;防风祛风解表, 又可胜湿止泻, 《医方集解·和解之剂》载“防风辛能散肝, 香能舒脾, 风能胜湿, 为理脾引 经要药”。

3. 2 承气汤外用治疗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小儿排便障碍的 常见原因, 占小 儿便秘的 90% 以 上。便秘以排便困难, 大便干结或排便间 隔时间 延长为主, 还会伴有恶心、 呕吐、 腹痛、 食欲不振等不适, 常合并肛裂、 痔疮或直肠脱垂 [5] 。 《诸病源候论· 小儿杂病诸候论》 曰: “小儿便不通者, 脏腑有热, 乘于大肠故也” 。 中 医认为小儿“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 小儿脏腑娇嫩, 乳食不知自 节, 现代 社会 儿童又常常过食煎炸厚腻之物, 食滞胃 肠, 脾虚不运, 化物无力, 日久化热, 燥热内结, 致大便秘结不通。 孙丽平 [6] 认为不论何种因素导致的小儿便秘, 必然存在糟粕内 停,糟粕停滞日 久, 阴 阳 失衡, 变生他病。 故小儿便秘,必以通腑消积为 要, 积食消, 腑气通, 肠胃 恢复正常运转。 临床以承气汤加减, 方用大黄、 枳实、 莱菔子、决明子、 山 药等药, 将药物打为 细 末或选用 颗粒剂型, 混合后以纱布包好, 外敷于脐中。 方中大黄苦寒清热, 峻下实热; 枳实长于破滞气, 消积滞; 莱菔子降气行滞消食; 决明 子润肠通便; 山 药健脾养胃, 以防攻伐太过, 损伤正气。 脐中 属中 医经穴的神阙, 《针灸学名解》中指出“本穴在脐, 脐为先天之结蒂, 又为后天之气舍, 此间 元气尚存, 在内 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 变化出 焉, 小肠为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两肠俱关于化, 即大而化之谓神也” 。

3. 3 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 慢性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本病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 [7] 。 近年来, 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在治疗方面, 现代医学尚无特效药物, 主要以抗感染、 解痉止痛、 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为主,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且患儿腹痛反复发作, 影响患儿的学习及生活。 根据本病的特点,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 “瘰疬” “痰核”等范畴。

肖达民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以脾胃亏虚为本, 以湿痰、气滞、食积为标 [8] 。 著名儿科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指出: “小儿脾不用事, 其气尚弱, 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 本病以反复的腹痛为主要特点, 又小儿脾常不足, 故本病治疗宜止痛与健脾并重。 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功在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李东垣在《医学发明》 中提出“痛随利减, 当通其经络, 则疼痛去矣”。 本病治疗重在通利经脉, 调畅气血。 临床上以小建中汤加减外敷神阙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的腹痛, 方选桂枝、 炒白芍、 木香、 苍术、延胡索、炙甘草等药。 方中桂枝温阳通脉, 配伍白芍有调和营卫之功, 白芍又可缓急止痛; 苍术祛风散寒、 健脾燥湿, 木香温中行气、健脾消食, 二药合用, 使脾气得健, 气血得通; 延胡索能理一身上下之痛, 能治内 外气血不宣之病; 炙甘草益气补虚,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4 小结

中医外治法疗效好、不良作用少, 同时外治法能够避免口服给药的弊端, 如肝脏的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刺激。 儿童服药困难, 中医外治必然是治疗儿童疾病及儿童保健未来的趋势, 也是中医的优势。 古人对小儿外治法的记载是非常丰富的, 这是我们的财富, 我们应该积极地继承和发扬。

所谓的有名中医真的有用吗?

中医当然有用了,不然传承这么多年的中医难道只是用来做心理辅导的?宫廷的那么多御医都是吃干饭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医能治病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凡事都没有完美的,中医有擅长的地方也有不擅长的地方,因为对疑难病症的见效慢,所以在西医盛行后,被人们有所排斥,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中医在历史长河中所建立的功绩。

一、中医的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解剖学和医学分支已经出现。采用了四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包括针石、针灸、汤剂、艾灸、导引、配气和祈祷。自古以来,就有?医学与道德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经典? 《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最早的医学经典。

二、中医的发展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出现在东汉时期,他就知道了?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并总结了?八法?。华佗以精通手术和麻醉而闻名。他还创办了?五禽戏?健身体操。唐代孙思邈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收集了5000多张方剂,并采用了辨证施治。因为孙思邈的医德很高,被大家尊称为?药王?。

三、中医的繁荣

龙门石窟的药方石窟门上刻有许多唐代的药方,多达150多种。使用的大多数药物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物。处方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和五个官科等。所涉及的药材可以在民间找到,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方便。这些方剂不仅能治疗常见病,而且能治疗疑难杂症,如食道癌,可采用治噎方治疗。10世纪日本学者将其列为《医心方》,显示了其价值和影响。方剂洞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方剂,在中医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中医的衰退

明清以后,温病学派出现并逐渐取代了中医经典学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于明末,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的衰落。在同一时期,蒙医和藏医都受到了中医的影响。医学在朝鲜东部也有很大发展,例如徐军写了《东医宝鉴》。

清朝末年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国力衰弱。与此同时,现代医学(西医)的涌入也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在中国,许多人提倡医疗现代化,而中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方式来检验它,中医陷入了是否存要废除的争论之中。属于中国医疗体系的日本和韩国医学也是如此。

从这些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中医在医学界的地位,如果真的可以取而代之,那么早就没了中医了,之所以现在还有中医中药的存在,就是因为它的不可替代。

江西抚州郑德泉可靠吗

可靠。根据查询全球中医面对面官网显示,郑德泉,男,汉族,江西临川人,1987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主治中医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喜读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深受广大患者拥戴,每年门诊患者达2万人以上。先后获得“国际医技特效专家奖”、“传统名中医特效医技专家奖”。其诊所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基地。对男女不孕不育,脾胃病,肿瘤,痹症等有着长期的临床经验和明显疗效。所以江西抚州郑德泉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