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癫癫-治疗癫痫的艾灸穴位
脊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脊中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脊俞穴的定位 9 脊俞穴的取法 10 脊俞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脊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脊俞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脊俞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脊俞穴研究进展 16.1 用于剖腹产针麻 16.2 治疗癫痫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脊俞 1 拼音
jǐ shù
2 英文参考Jǐzhōng GV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脊俞为经穴别名,即脊中[1]。《针灸资生经》:“明堂作脊俞,一各脊中。”
穴位 脊中 汉语拼音 Jizhong 罗马拼音 Chichung 美国英译名 Middle of Spine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6 富耶氏 IVG6 德国 LG6 英国 Gv6 美国 Go6
脊中为经穴名(Jǐzhōng GV6)[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宗、脊俞[2]。属督脉[1]。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1]。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4 脊中穴的别名神宗(《太平圣惠方》)、脊俞(《太平圣惠方》)。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6 穴名解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1]。
脊为椎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中,中央之义。脊柱共有21椎,本穴在11椎之下,适当其中,故名之。[3]
7 所属部位胸椎[4]
8 脊俞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脊中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5]。
脊中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1]。
脊中穴位于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2]。
脊中穴在督脉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脊俞穴的取法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脊中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下摸4个胸椎棘突下方凹陷中取穴[6]。
10 脊俞穴穴位解剖脊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7]。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7]。
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2]。
11 脊俞穴的功效与作用脊中穴具有健脾利湿、宁神镇静的功效。
脊中穴有健脾利湿、解痉固脱作用[1]。
脊中穴有温补脾肾之功,主治泄泻腹满,不嗜食,痔疾便血,小儿脱肛,黄疸,癫疾,痫证,腰脊强痛。脊中穴与悬枢功用略同。[3]
12 脊俞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等: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及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等[1]。
脊中穴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7]。
脊中穴主治胃痛,腹胀,不嗜食,反胃,小儿疳积,吐血,腹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癫痫;腰脊强痛,不得俯仰;黄疸[6]。
脊中穴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痔疮,脱肛,癫痫等[2]。
腰脊强痛,腹满,不嗜食,小儿疳积,黄疸,脱肛,癫痫,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肝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2][7]。
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6]。
注意:脊中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8]。
13.2 灸法可灸[1][7][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禁灸,灸之令人怄偻[3]。因其处肌肤薄浅,易于深灼[3]。髓灼则偻矣[3]。
14 脊俞穴的配伍脊中穴配中枢、足三里、悬枢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
脊中穴配涌泉治癫痫[1]。
脊中配肾俞、命门、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闪挫疼痛。
脊中配足三里,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眼暗,头昏。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黄疸,刺脊中。腰脊强,不得俯仰,刺脊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下利。
《针灸大成》: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嗜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
《类经图翼》: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无妨。
《针灸聚英》:素问刺中髓为伛,行针宜慎之。
16 脊俞穴研究进展 16.1 用于剖腹产针麻脊中配命门、腰俞,与其他穴组对比,效果最佳。
16.2 治疗癫痫艾灸涌泉的功效和作用
1 艾灸涌泉穴的功效
涌泉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能滋补肾之精气,增强腑脏的机能活动,艾灸涌泉穴可起到健身强心,益寿延年,补肾壮阳,养心安神之功效。
2 艾灸涌泉穴的作用
涌泉穴相当于足底疗法的肾上腺反射区,刺激涌泉也就刺激了肾上腺分泌,而肾上腺激素与人的心脑血管和血压关系密切,艾灸这个穴位能引气血下行,起到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作用。
涌泉穴还是急救的主要穴位,对于休克虚脱,血压下降,中暑等均有开窍醒脑宁神,复苏升压的作用,对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亦有特效。
3 艾灸涌泉穴治疗病症
神经系统病症:小儿惊风,头晕目眩,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疼等症。
口面五官病症:咽痛失音,口疮,咽喉炎,舌骨肌麻痹,急性扁桃体炎。
泌尿系统症:二便不利,肾结石,遗尿。
其他疾病:足心有热,高热不退,咳嗽,肺炎,脑出血,晕车,黄疸,腹泻等。
4 艾灸涌泉穴的方法
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靠近涌泉穴,施予温和灸,以使穴位局部感到潮热舒适为宜,每次灸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10次。
隔附子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用针扎数孔,用大型或中型艾炷点燃放在附子片中心施灸,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